牛津學堂(理學堂大書院)

    牛津學堂(Oxford College)建於1882年,國家第二級古蹟,牛津學堂是直接從英文翻譯而來,其中文名稱為「理學 堂大書院」。

  

    1880年馬偕第一次回加拿大述職,故鄉的人聽到他8年的成果,也不忍他訓練學生是在「榕樹下以蒼空為屋頂」,在地方報紙的呼籲下,牛津鎮的鄉親們共捐6215加幣囑咐馬偕回台後興建一所現代化學校,並以故鄉「牛津」為名。馬偕回台後,親自選地、設計、督工,由廈門進口磚和福杉,於1882年9月完工,取名為「理學堂大書院」,此後成為教會培育傳教、醫療和教育的基地。

 

  1900年馬偕博士因感不久於人世,乃將校長重任交與吳威廉牧師。1914年44日,牛津學堂由淡水遷到台北上課,原址由加拿大母會創辦淡水中學校。從此以後兩校各自發展為台北神學校及淡水中學。

 

  它是台灣第一間西學學堂,牛津學堂曾一度成為神學院(即現今臺灣神學院之前身 )、淡水中學校(即現今淡江中學之前身),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(即現今真理大學之前身)。然無論世局如何變換,牛津學堂確一直屹立於砲台埔上肩負著宣教、教育的神聖使命

 

  牛津學堂是極有趣的中西合璧建築,馬偕模仿四合院農宅,並以糯米、烏糖、石灰與砂相伴代替水泥。屋頂上的小塔一直到今天都還有人猜測其意義。

 

  本校真理大學校史館、馬偕紀念資料館與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蹟館 

   

牛津學堂馬偕故居教士會館牧師樓姑娘樓回首頁